我想

我想有时候,可以在一个地方静静呆着。那或许是个雨天,有来往的伞,地上的积水,水滴的声音。也想一个人慢慢走,不会重复的路。偶尔遇到谁,微笑,打个招呼,继续走。

我想有双灵巧的手,可以常常做很多有趣的东西,送给别人。我想有人记得我,或者记得是我送他的。

我想有个不大的房子,到处堆满奇奇怪怪的物件。要有风筝,缝纫机,有瓶瓶罐罐,大大小小的盒子,要有高脚床。要有好多好多灯泡,晚上有黄色的光。

我想有个工作,可以不大喜欢。会觉得累,会忙里偷闲。想有一件事,可以在闲暇时一直投入。辛苦而没回报,但会快乐。

我想有场婚礼,在河畔的草坪上。上午的阳光,明媚却清凉。没有喧闹的喜宴,人们只是默默注视,两个人的欣慰。

我想家人都平静,不要争吵。有老人和孩子,家里不会空荡荡。

我想静静变老,不要有人提醒。在最后的日子,去很远的地方,不告诉谁。

中文维基学院在Wikimania 2013

我是在本次于香港举行的Wikimania 2013上发起了主题为《The Future of Chinese Wikiversity》(中文维基学院的未来)的讨论。

Lunch_time_in_Wikimania_2013

在讨论开始前的休息时间,我与一些中文维基人交流了对中文维基学院的看法。大部分中文维基人不了解维基学院,好像是第一次听说。我遇到了一位德国老爷爷,他知道维基学院计划。有一些维基人知道中文维基学院,但他们大多不看好中文维基学院。不看好的原因首先是中文维基学院的定位不明晰,其次是关注度过低。第一个原因造成了第二原因,而第二个原因也造成了第一个原因。这真的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很遗憾除我之外没有中文维基学院的维基人参与此次讨论。此次讨论的参与者都是对中文维基学院项目感兴趣的维基人。除了中国大陆、港澳、台湾的维基人之外,还有在中国工作、读书的外国维基人。不同的观点让这次讨论更有意义。

首先我向参加讨论的维基人介绍了中文维基学院的现状与目标。

维基学院最初是维基教科书的一个子计划,用于研习原创研究。后来维基学院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计划,专注于探讨学习和原创研究。而后维基教科书不再接收原创研究。目前已经有十四种语言的独立维基学院,英文维基学院已有超过两万个研究课题。

中文维基学院目前仍在Wikiversity Beta上,尚未独立。目前的参与用户数量约有三十位,而活跃用户数量长期少于十位。已有的研究课题约一百个,而完整的课题很少。中文维基学院没有确定自己的方针指引,其发展方向也尚未在社群中达成共识。

我们没有找到最初关于维基学院构想的讨论,也就无法知晓它最初的目标是什么。在元维基(Meta-Wiki)上的维基学院页面说:

“Wikiversity is a centre for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free learning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 Its primary priorities and goals are to:

Create and host a range of free-content, multilingual learning materials/resources, for all age groups and learner levels

Host learning and research projects and communities around existing and new materials.”

意为:

“维基学院是一个创造和利用自由学习资源和活动的中枢。它的首要职责和目标是:

创建和汇集一系列自由内容的,多语言的学习材料和资源,适用于所有年龄层和学历。

汇集基于现有材料和心材料的学习和研究项目及社群。”

英文维基学院的介绍页面说:

“Wikiversity is a community devoted 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维基学院是专注于协作学习的社群。”

每一个语言的维基学院都是独立的计划,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针,但不偏离维基学院的核心。我们得到的维基学院的目标是“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Research”(协作学习和研究)。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点是,维基学院是关于学习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的,通过维基让不同的人进行协作是维基学院的核心。中文维基学院也将追随这些基本理念。

中文维基学院目前的首要目标是项目独立与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条件是内容积累和社群扩大。所以我们需要用户,需要维基人参与其中。中文维基学院用户之间的交流很不顺畅,在互助客栈及讨论页的讨论非常少,邮件列表和IRC无人问津。

而后参与讨论的维基人聊了很久,有不少重要的结论产生。

最开始大家的问题都集中在“维基学院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我们怎么区分维基学院和维基教科书?为什么不将内容放到维基百科上呢?维基教科书接纳非原创研究内容,即那些已经被广泛认可的成果。而维基学院接收原创研究,那些尚未获得广泛认可的知识。举一个例子,有一道很知名的中国菜——佛跳墙。我们可以在维基百科上建立一个页面介绍佛跳墙的历史典故和做法、特点。而在维基教科书上可以介绍其详细的做法,特殊技艺。而如果有人对传统做法做了改进,得到了一种不同风味的“佛跳墙”,那么这个成果就属于原创研究,只能被维基学院接收。维基学院是对维基百科和维基教科书的补充,很多时候维基学院能接受的内容并不能被其他计划认可。

相比于现在的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络,维基学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论坛,博客,社交网络都是一种自我发布媒体。它们的作用是阐述作者自己的知识和观点,而无法如wiki一样促进协作成果的诞生。对维基学院来说,协作编辑是它最独特的地方。

中文维基学院会做很专业的研究,还是那些起点很低的研究?中文维基学院目前正在早期发展过程中,若只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则会失去很多用户。维基学院的用户具有各种各样的年龄和学历,研究不论简易高深,都是有意义的。我们需要热情地吸纳每一个用户的研究贡献,维基学院的贡献者大多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中文维基学院需要一个低的门槛,让更多人加入社群。

伪科学和玄学,中文维基学院将怎样对待?不论中国还是其他地方,都曾经存在着以非科学的方法阐释自然的理论,如中国的风水,中医经络理论。中文维基学院吸纳相关的研究,但研究需要客观评述它们的理论及其无法证实性。玄学和宗教都是存在的,它们的研究只要客观,并且不试图去说服人们相信即可。就像我们可以给孩子讲神话故事,但需要告诉他们神话不是真的。而没有根据的玄学研究会因为无法印证而不被包容,因此维基学院不会成为一个伪科学泛滥的地方。

中文维基学院如何打破“没有用户参与-没有发展目标”的死循环呢?这是最困难的问题。因为没有用户参与,无法探索发展方向;反过来,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用户不知道该如何参与。目前有一个方法是可行的,先吸引用户参与,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从而得到适合的发展方向。各个维基计划都曾经经历过探索时期。在最初我们可能会犯不少错误,有很多争议,这都是必要的。没有它们,我们无法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可行的。不断有新的维基人加入,不断地编辑,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一位维基人问我为什么我会参与维基学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计划,它让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毫无功利心地共同探讨学习,发现新的知识,而不是关在自习室里读自己的书。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关于晓也:村子里的童年

晓也生在一个名叫“文”的村子,在那里生活了一年。后来回到了自己的家,那是一个原来叫“学”的村子。好像晓也天生就是要读书的。

小时候的印象大概是从四五岁开始的。那时候家乡的气候很舒服啊,没有沙尘,夏天不会很热,冬天也不是很冷。那时候老房子还很多,白色的屋顶,青砖的墙。我家门前有一条黄土的路,每次下过雨都会有深深的车辙。小时候会在积水里漂小船,只是一块比较像船的木板。家里有个大大的院子,有好多树。抬头看,会看到树冠圈出来一片不规则的天空。我常常想象有一天,会有好多巨大的鸟从很远的地方飞来,我就可以抬头看到它们。屋檐下有燕子筑巢,燕子是这么美。可燕子是无法饲养的,它们就是不想被饲养。村子里有好多好多的槐树,每年四月,就会开整树的花。白色的小花遮住了天空,铺满地面。槐树的花是可以吃的,我们用它来做一种奇特的菜团。

周围的孩子们会一起玩,大孩子带着小孩子。摘枣子,打弹弓什么的,可以玩的数也数不清。在街巷里,田野中漫游的日子,过得特别快,又好像时间花也花不完。那时候我们常常去一个废弃的老房子里看一个人,他的手脚被比我的小胳膊还粗的铁链拴住了。大人常常和我们说,千万不要到那里去,很危险。可是那个长发遮住脸的人,就像每天渴望着看到从残缺的墙跳进来的孩子。他会害怕,做一些我们不理解的动作和表情,不说话。

从书里、电视里看到的仿佛都不是我这个世界里的东西。这里没有电话,没有汽车,没有警察。如果家里着火了,就自己接水扑灭。生急病了要半夜去敲医生家的门。好像没有人来照看这里,小型的无政府主义。

说说晓也吧,晓也生下来就很瘦小。小时候营养不良,又黄又瘦。大人们常说,晓也走路没声音,晓也驼背,晓也长得像女孩子,说话也像。小时候长得很秀气,柳叶一样的眉,就像女孩子。妈妈有时候给我穿裙子,在额头点个红点,扎个小辫子。小时候常常要吃各种各样的钙片,口服溶液,中药丸,但我其实没有病。

后来,上学了。我的生日是十一月二十八,虽然户口本上写的是十月二十三,还是很晚。差一点就要错过这一届,要等下一年了。最后还是上幼儿园了,那时候学年已经快结束了。第一天妈妈送我上学,以后就是我一个人了。小时候一点也不独立,只是因为常常一个人走,被误认为很坚强。我认识了不多的人,第一天来的时候要和小策抢桌子,弄掉了谁的铅笔盒。还有老师教的“我是中国人”——我学会了写前三个。

一个瘦小的孩子应该比较容易被欺负,不过我好像莫名的比较幸运。当时整个幼儿园最强的小孩子跟我说,以后我保护你。我们的姓是同一个写法:郭。但是我的应该读作“果”,而他的是“锅”,是两个不同的家族。我的姐姐和他的哥哥同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那种真正的青梅竹马。只记得当时妈妈总是为了这件事和姐姐吵,姐姐从来没说过自己喜欢他。最后两个人没有在一起,直到二十多岁的两个人都没恋爱过。

很短很短,马上就上小学了。人们开始觉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大人也开始渐渐喜欢我了。小时候嘛,看上去很瘦弱,双目无神,脾气也不好,自然不招人喜欢。好像喜欢我的都是老爷爷老奶奶们,他们说这孩子好清秀。上学的日子,只是每天学写字,做算术。还有一门科学课,我每天都在猜那些想不明白的关联。那时候下雨了,就可以不去上课了。下雨天,在床上趴着写写画画,或者搬着小板凳去看雨。可喜欢下雨了。小学离我家只有几十米远,有时我可以课间跑回家。妈妈给我缝的用碎布拼起来的背包,装着我的书和铅笔盒。好像并不是找不到整块的布,所有的书包都是一块块的。每天回家妈妈会给我削铅笔,帮我学习。姐姐会给我讲科学课,告诉我好多秘密。那时候上学,从来不知道哪一天考试,学习只是偶尔要做的事情。每年的成绩都还不错,让人觉得这孩子不一般。

虽然是个聪明的孩子,却也是个爱哭鬼。喜欢哭的孩子总不大招人喜欢,这是个改变不了的事情。沉默寡言,藏着心事,然后花时间陪自己。很安静的孩子会少让别人担心烦恼吧,小时候确实是个优点。

晓也渐渐长大了,开始有朋友了。那时候村子里搬来一个来自四川的小孩子,开始他说的话大家听不懂,后来慢慢可以了。我们学着刻陀螺,学怎么玩。学着听对懂方的话,渐渐习惯。那一两年,是朋友的原因,才这么开心。后来他回家乡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他的家没有电话,后来又搬了好几次家,就这样失去联系。常常会怀念那时候,两个小孩子的故事。

在学校外面,晓也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晓也喜欢养花种草。大人说男孩子不要弄花草,以后会找不到媳妇的。可是就是喜欢呀,而且媳妇什么的,才没有我的花漂亮呢。那时候家里有好多地方可以种花,院子里有好多花池,大大小小的花盆也越来越多。后来在墙边用栅栏围起一个小花圃,养那些会疯长的植物。妈妈喜欢会开很大朵很鲜艳的花,像朱顶红,月季,大丽菊。而我喜欢那些绿色的,开小花的植物,像伞莎草,太阳花,迎春花。好多花都找不到一个名字,只是会把它的形象记下,就像种在了心里。

晓也还种过李子树,桃树,枣树,石榴,葡萄。也有过一个小菜园,里面有豆角,茄子和西红柿。夏天的时候,小小的我要提大大的水桶去浇水。好像是从那时候,瘦弱的晓也变强了。

晓也养过兔子,鸡鸭鹅,羊。养过麻雀,鸽子,猫猫狗狗。还好神奇地养过一只啄木鸟。一整个夏天,我看着它从土黄色变成亮亮的蓝灰色,在屋子里跳来跳去。每天抓苍蝇喂它吃,抱在怀里任它轻轻地啄我的手。夏天结束时,它也飞走了。其实不是我饲养了它,而是孤单的晓也被收留了。

晓也有一双巧手。会绣花,会缝衣服,会剪纸,会织毛衣,会编竹篮,会刻人偶,会做饭,会修各种各样的东西。晓也总是磕磕碰碰,身上总有伤。晓也喜欢漂亮的小物件,有一箱很漂亮的糖纸。

那时候的晓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