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维基的构想与实现

在写下这一篇的时候,我们的维基还是一个知名度不高的校内网站。经过近一年的尝试调整,渐渐得到了发展的方向。去年的时候,我们开始构想一个校内百科。动机很简单,我们觉得每个大学都会需要一个百科全书样的东西。我们的参考目标是维基百科,依靠mediawiki和理想化的社群模式运作。而在这之前,至少有五个类似的网站已经失败。

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一系列定位和发展规划。制订了内容收录规范,以及社群守则。因为蓝本是维基百科,所以我们觉得它会像维基百科一样依靠用户贡献发展。问题是很多事情不一样。

首先是网站本身的意义。学生们并不是非常需要了解学校的历史,建筑和人物。即便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会去查询谷歌搜索。基本的信息维基百科都可以包含,我们只是做了一个更详细的工作,却花费了太多时间。既然是内容主导的网站,什么样的内容最被需要才是关键。

然后说说用户群体。我们的用户群体,是本校学生和教师。我们希望大家能通过此平台分享知识,互助协作。然而师生对此理念并不了解,网站在大多数人眼里仍是一个放内容的工具。一个开始就没有内容的网站,如何让用户参与其中呢?他们会怀疑网站未来的延续问题。

在技术上同样存在麻烦。mediawiki的内容编辑是通过代码实现的,十分复杂,而且不够直观。这严重阻碍了一般用户的参与。

我们的运营也有不少失误。太多的限制和质量要求让早期的内容积累举步维艰。像版权问题,我们并没有能力去验证,实际上是形同虚设的要求。

后来我们陆续进行了几项改变。

收录内容范围扩充,计划成为校内资料库。包含校内信息,在线教材,学习经验,共享文件等。

组建内部编辑组,积累原始内容。我们还通过技术从其他网站导入信息。内容积累足够多,用户对它的认可度也会增加。

在可视化编辑器部署之前,我们通过提供简捷的帮助,降低用户参与的难度。

同时也取消了不可执行的规则,以促进早期的内容积累。

现在的校内维基,已经改变了很多。我们很希望它会是一个成功的网站。

中文维基学院在Wikimania 2013

我是在本次于香港举行的Wikimania 2013上发起了主题为《The Future of Chinese Wikiversity》(中文维基学院的未来)的讨论。

Lunch_time_in_Wikimania_2013

在讨论开始前的休息时间,我与一些中文维基人交流了对中文维基学院的看法。大部分中文维基人不了解维基学院,好像是第一次听说。我遇到了一位德国老爷爷,他知道维基学院计划。有一些维基人知道中文维基学院,但他们大多不看好中文维基学院。不看好的原因首先是中文维基学院的定位不明晰,其次是关注度过低。第一个原因造成了第二原因,而第二个原因也造成了第一个原因。这真的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很遗憾除我之外没有中文维基学院的维基人参与此次讨论。此次讨论的参与者都是对中文维基学院项目感兴趣的维基人。除了中国大陆、港澳、台湾的维基人之外,还有在中国工作、读书的外国维基人。不同的观点让这次讨论更有意义。

首先我向参加讨论的维基人介绍了中文维基学院的现状与目标。

维基学院最初是维基教科书的一个子计划,用于研习原创研究。后来维基学院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计划,专注于探讨学习和原创研究。而后维基教科书不再接收原创研究。目前已经有十四种语言的独立维基学院,英文维基学院已有超过两万个研究课题。

中文维基学院目前仍在Wikiversity Beta上,尚未独立。目前的参与用户数量约有三十位,而活跃用户数量长期少于十位。已有的研究课题约一百个,而完整的课题很少。中文维基学院没有确定自己的方针指引,其发展方向也尚未在社群中达成共识。

我们没有找到最初关于维基学院构想的讨论,也就无法知晓它最初的目标是什么。在元维基(Meta-Wiki)上的维基学院页面说:

“Wikiversity is a centre for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free learning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 Its primary priorities and goals are to:

Create and host a range of free-content, multilingual learning materials/resources, for all age groups and learner levels

Host learning and research projects and communities around existing and new materials.”

意为:

“维基学院是一个创造和利用自由学习资源和活动的中枢。它的首要职责和目标是:

创建和汇集一系列自由内容的,多语言的学习材料和资源,适用于所有年龄层和学历。

汇集基于现有材料和心材料的学习和研究项目及社群。”

英文维基学院的介绍页面说:

“Wikiversity is a community devoted 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维基学院是专注于协作学习的社群。”

每一个语言的维基学院都是独立的计划,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针,但不偏离维基学院的核心。我们得到的维基学院的目标是“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Research”(协作学习和研究)。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点是,维基学院是关于学习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的,通过维基让不同的人进行协作是维基学院的核心。中文维基学院也将追随这些基本理念。

中文维基学院目前的首要目标是项目独立与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条件是内容积累和社群扩大。所以我们需要用户,需要维基人参与其中。中文维基学院用户之间的交流很不顺畅,在互助客栈及讨论页的讨论非常少,邮件列表和IRC无人问津。

而后参与讨论的维基人聊了很久,有不少重要的结论产生。

最开始大家的问题都集中在“维基学院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我们怎么区分维基学院和维基教科书?为什么不将内容放到维基百科上呢?维基教科书接纳非原创研究内容,即那些已经被广泛认可的成果。而维基学院接收原创研究,那些尚未获得广泛认可的知识。举一个例子,有一道很知名的中国菜——佛跳墙。我们可以在维基百科上建立一个页面介绍佛跳墙的历史典故和做法、特点。而在维基教科书上可以介绍其详细的做法,特殊技艺。而如果有人对传统做法做了改进,得到了一种不同风味的“佛跳墙”,那么这个成果就属于原创研究,只能被维基学院接收。维基学院是对维基百科和维基教科书的补充,很多时候维基学院能接受的内容并不能被其他计划认可。

相比于现在的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络,维基学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论坛,博客,社交网络都是一种自我发布媒体。它们的作用是阐述作者自己的知识和观点,而无法如wiki一样促进协作成果的诞生。对维基学院来说,协作编辑是它最独特的地方。

中文维基学院会做很专业的研究,还是那些起点很低的研究?中文维基学院目前正在早期发展过程中,若只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则会失去很多用户。维基学院的用户具有各种各样的年龄和学历,研究不论简易高深,都是有意义的。我们需要热情地吸纳每一个用户的研究贡献,维基学院的贡献者大多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中文维基学院需要一个低的门槛,让更多人加入社群。

伪科学和玄学,中文维基学院将怎样对待?不论中国还是其他地方,都曾经存在着以非科学的方法阐释自然的理论,如中国的风水,中医经络理论。中文维基学院吸纳相关的研究,但研究需要客观评述它们的理论及其无法证实性。玄学和宗教都是存在的,它们的研究只要客观,并且不试图去说服人们相信即可。就像我们可以给孩子讲神话故事,但需要告诉他们神话不是真的。而没有根据的玄学研究会因为无法印证而不被包容,因此维基学院不会成为一个伪科学泛滥的地方。

中文维基学院如何打破“没有用户参与-没有发展目标”的死循环呢?这是最困难的问题。因为没有用户参与,无法探索发展方向;反过来,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用户不知道该如何参与。目前有一个方法是可行的,先吸引用户参与,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从而得到适合的发展方向。各个维基计划都曾经经历过探索时期。在最初我们可能会犯不少错误,有很多争议,这都是必要的。没有它们,我们无法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可行的。不断有新的维基人加入,不断地编辑,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一位维基人问我为什么我会参与维基学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计划,它让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毫无功利心地共同探讨学习,发现新的知识,而不是关在自习室里读自己的书。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异端研究

这个世界最虚伪的一句话之一叫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即便任何时代,文明或野蛮,先进或落后,都不可避免地有正统学说和异端邪说的差别。所谓异端,并不一定错。往往是人们无法以现有的智慧理解,无法证实,亦无法否定。比如没有望远镜,没有几十年的天文观测数据,怎么了解星系运转。

每每谈及异端,常人只是先一声批判,然后只要拼命寻找理由就可以了。这往往能成功,你只要让异端看起来不可思议就可以了。想“意念移物”这类事情,虽然极少有人去求证真伪,但大多数人一听便定论说这是错的。但一些看似使用正统科学阐述的东西,实际则漏洞百出。但人仍会信,因为考证的成本太大。若听闻每一句皆要求证虚实,人生岂不太累。

而人是如何对待异端的呢?避而不谈!

避而不谈是最虚伪的了。就像中学老师不会教授爱情一样,恨不得将“爱”这个字从字典里彻底抹去。情窦初开这种事算是非常异端了,但仅仅是因异端而异端,欲加之罪。既不证实,亦不证反。只是归之为异端,不让人碰罢了。

炼金术之类的古代遗留,不知耗尽了多少人的心血。时至今日,只被一笑而过,从大雅之堂赶出去了。所谓异端,即使错了,就不能留一席之地吗?如果所有异端都被扼杀,那么所谓正统为何方正,也无法证明了。列反证于书,公诸于世,方能明辨真理。

况且今日的异端,可能是还未被接受的真理。即便是错,也有一些特殊价值。若不是葛洪炼丹,就不会有火药之类的偶然所得。允许异端存在,才是包容的气度。一味的拘泥于正统,只会让智慧逐渐凋敝。

工业设计系教学建议

现状

工业设计系目前有两个专业: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的主要课程重合,又有些不同。虽然是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所提,这些建议大部分也适合于艺术设计。

2010级工业设计主要来自第一批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从第一年接受了部分美术和设计基础课程,但实际上并没有很牢固。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没有过美术学习经历,只能依样画葫芦,完成作业。而美术基础却是需要时间来反复磨砺的。而由于美术基础课会占用大量时间,科学技术类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则被大大简化。这对后续的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选择专业的过程当中,又有不少学生从两个工学试验班甚至医学、农学转过来。这部分同学是没有美术基础的。他们往往是在大二、大三甚至大四修读本该大一完成的美术基础课。这就导致整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是被颠倒执行的。虽然从结果来看,学生修读完了所有学科的课程,但效果却与制定培养方案的初衷向违背。

艺术设计的学生原就是艺术生,美术积淀比较多,而在一些技术方面非常薄弱。原本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在一起上课交流的目的即是优势互补。但实际上互补并不充分,尤其是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艺术和科技的能力都不突出。而与其他专业的交流,尤其是与计算机学院其他专业的交流,亦非常有限。

近年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有了更多元化的趋势。做产品设计的人少了,而做信息服务、软件交互设计、网页设计等新方向的人多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实际上是一个选择性很小的套餐,而不是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那样的模块化培养方案——就像自选餐。可选择不多的原因是工业设计系的课程非常少,而进一步的原因是教师数量太少,再进一步的原因是年轻教师的待遇太差。

工业设计的教师队伍人数不多。很多课程我们需要依赖外聘的老师,来自中国美院或者城市学院。仅有的教师也因为科研项目或者自己的业务经常出差,课程教学工作无法做到与学生充分交流,甚至有课程停上甚至研究生代讲的问题。这也导致了课程计划没能有效开展,甚至一些课程根本没有教学计划。没有执行课程计划,导致效率低下,不能保证教学目标达成,最终的损失还是要学生来承担。

工业设计的教育需要额外的硬件设施,就像计算机专业需要机房和电脑一样。各校办工业设计系,必备的有画室、摄影室、模型工坊。而这些工业设计系目前都没有,我们仅有几间刚刚够用的教室,(每个年级一间)而且硬件设施非常匮乏,投影仪坏了一年多没有修。设施缺乏导致很多课程,如立体造型、色彩构成,都无法开展。学生有一些好的想法,比如一些立体的造型,或者想把设计做成模型测试效果,都是非常困难的。艺术设计的学生学费比普通学生高一倍,但却没有得到相称的教学资源。

学院的四个专业中,其它三个基本上都是计算机类衍生的,管理和评价方法相似。但工业设计系的情况几乎完全不同,我们很少有计算机课,我们大部分课程属于课堂交流、工作坊形式的。而学院在统计课程评价的时候,经常忽略这一点。比如课程调查问卷,很多项是不符合工业设计特点的。像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教材的技术权威性等等。由于只有工业设计系在紫金港校区,学院的很多工作会忽略工业设计系,比如年级大会的主题基本都是与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少有提及工业设计。

当前教学工作中,大量政治化和商业化因素在入侵。比如市政府办的创意杭州与我们的一些课程直接捆绑。还有一些企业的设计竞赛或活动,直接植入到课程里面。还有老师会将自己与某些公司的业务搬到课堂里面来,作为课程的课题作业。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但也有弊端。课程是有其专门的目的和安排的。很多精品课程的内容、课题选择、课时安排、教学目标,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严格控制的。而这些商业和政治活动的引入,将整个秩序都打破了,导致课程碎片化,教学目标偏离。

然后教学工作的监督评价情况。浙江大学对本科生教学工作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但这些并没有在工业设计系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落实。研究生代讲课、课程取消、到课率低等等情况才会普遍发生。如果学院在查课方面做得更到位,老师自然会更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反之,老师可能会更愿意去忙自己的事情,放任教学工作的荒废。

教学工作组织不力的一大后果是学生的自由化。很多工业设计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感觉课程可上可不上,内容也无法吸引他们,甚至令他们很失望。因此他们会选择开辟自己的道路,由自己决定要做什么事。我们有的同学经常离开学校好几个月,音讯全无,考试不能通过只能休学;还有人在宿舍整日做自己的绘画创作,课程很少参加;还有不少沉迷游戏,无法自拔……而上游对下游的情况非常不了解,缺少沟通是非常可怕的。

培养方案建议

模块化

针对信息媒体设计、设计管理、传统产品设计等设置可选模块。学生只要完成一个模块即可结业,而不必去修读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

去同质化

一些课程虽然名称不同,但却趋于同质化,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都是在讲CAD类软件使用。对这些课程进行合并精简,能够提高效率。

调整顺序

课程的先后关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计思维与表达课程,需要对设计已有比较多的认识才好开展,同时也需要CAD建模能力完成作业。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和工业设计史却都在这门课之后。

内容调整

建议课程中的电路原理、数字电路课程过于专业化,而缺少对设计整合的可用性,建议已其他课程替代,或者针对工业设计特点推出一门定制化课程。

软件工程课虽然是专业选修,但不在紫金港校区开课,10级几乎没有同学修读。建议在紫金港对工业设计开班,或者从培养方案中取消。

跨专业合作课程

与某个专业同学合上的课程。比如与数字媒体系的同学同上数字媒体设计,不同专业的同学结成一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合作。跨专业的合作有助于工业设计系的同学进行更深层次的互补,弥补当前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内部交流的不足。

教学工作建议

增加教师数量

教师数量少的弊病如下:
1. 课程数量少,缺乏选择,很多应该跟上时代的课程找不到老师来开
2. 由于课程难以安排,一些老师不得不担任自己不熟悉的课程,课程无法充分开展
3. 部分课程只能启用外聘教师,而外聘教师对浙大工业设计可能并不了解

而增加教师数量必须提高年轻教师的待遇,尊重本科生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课程监督有效化

目前学院的课程情况调查仅限于教务网的评价与纸质的调查问卷,而缺少实地的课上情况调查。

当前的现状是,在线点评和问卷并不能获得真实的情况,工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存在特殊性。到课率、老师的考勤都没有得到落实。

建议由专人进行各个课程的调查反馈工作。一方面监督课程的开展情况,一方面与学生互动沟通课程情况。

落实课程计划

每个课程都应当具有一个可执行的课程计划,不然无法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一点应当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去。

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也应当受到监督反馈。教学计划更改必须有合理原因,教学计划无法完成也应作出解释。

项目与课程分开

像创意杭州这样的项目虽然是锻炼的好机会,但也容易把课程搞得一团乱。应该尽量将两件事分开,在课程中做创意杭州的项目并不明智。一些企业的商业项目则更应当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愿参与,系里可以组织相应的工作坊,避免干扰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

一切应为课程服务,而非课程为项目服务。

教学资源建议

增加必要教室

包括:
1. 模型坊,配备操作台和切割打磨等工具
2. 摄影室,摄像器材和幕布、反光板、灯箱
3. 画室,绘画素材和模型,可与其他专业共用
4. 专业教室,每个班应当有一个教室,三个年级六个班,应该有六个专业教室,但现在只有三个,50个人挤在同一个教室

专业教室优化

包括:
1. 改善网络状况

这些情况曾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过,但都不了了之。

罗德里克·德·弗雷泽:大学校长的素质能力和工作职责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罗德里克·德·弗雷泽

摘 要:一名成功的大学校长,必须具备经验、智慧和人性良知等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了解环境、富有远见。大学校长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三项:一是吸引最好的学生到学校读书;二是吸引最好的教职员工到学校工作;三是为教职工提供足够的资源,营造积极的氛围。

关键词:大学校长;素质能力;工作职责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大学校长,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经验、智慧和人性良知。除此以外,还要了解环境、富有远见。在加拿大大学,校长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内外重要关系的协调者、战略规划的制定者和运作资金的主要筹集者,所以,经验对于一位大学校长非常重要。我就任阿尔伯塔大学校长之前,曾经担任金斯顿女王大学的副校长,负责学校经费预算、学术管理、教职员工的福利以及处理与政府和社区的关系等众多事务,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我看来,智慧主要是指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人性良知首先是指要具有正义感,不能够见利忘义,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要掌握一种本领,能够与教授、职员、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环境是指对学校当前所处的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包括人口变化、政府投入等外部环境以及教师状况、科研实力等内部环境,以便根据变化的环境制定或调整学校发展战略。富有远见是指校长要高瞻远瞩,不仅要制定长远规划并且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如我校最初制定的目标是在十年后使阿尔伯塔大学成为加拿大前五名最好的大学,一年后认为这个目标不够高,于是调整为加拿大前一、二名最好的大学,现在的目标是跻身于世界前30名最优秀大学之列。

关于大学校长的工作职责,我认为主要有三项:第一,吸引最好的学生到学校读书;第二,吸引最好的教职员工到学校工作;第三,为教职工、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营造积极的氛围,使师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学术与科研工作,保证他们发挥最大潜力。校长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应该做的事,避免诸事插手,如果副校长工作不得力,校长即使有能力替他把工作做好,但也不要这样做,因为此举会影响校长本身的工作,最明智的做法是寻找称职的人选,之后便充分放权。另外,校长作为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精力引领学校前进,而不是关心自身的科研水准是否一流。在某种程度上,校长要想做好管理工作,需要牺牲自己原来的研究计划和教学工作,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副校长也应该如此。

制定战略规划是校长的一个关键能力,我认为,制定战略规划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设定目标。目标涉及到大学的定位,要考虑大学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如阿尔伯塔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致力于提高业绩,与更广泛的公众团体共享本校的成果,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得到举世公认。第二,评估、分析现状。发展目标确定之后,需要了解目前的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与其他大学之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发展措施。在进行现状分析时,通常采用一系列关键数据指标加以说明。第三,根据设定的目标和现状采取适当的措施。要达成既定目标,必须基于现有的处境,选择发展重点,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措施。阿尔伯塔大学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有四项:①更新及稳定师资。学校1995年制定计划,到2000年之前更新35%的全职教员职位,现在这一目标已经达到,全校50%以上教员得到更新,有的学院的更新比例甚至达到了70%。具体的做法是学校董事会与教师协会签订协议,由院长或者系主任根据达成一致的标准对教师进行年度评价,如果连续两年评价结果不佳,教师予以解雇。剔出庸才之后,补充的新教师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保证了一流的师资,为吸引优秀的生源和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奠定了基础。现在,由于北美地区的其他大学开始更新教员,稳定教员成为学校的重要问题。②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大学富有智慧,社区则拥有资源和市场。所以,科研性的大学必须与政府、其他机构及各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将大学的研究成果商业化,使大学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95年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建立、增强同公共、私营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得以使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以及整个社会的聪明才智和丰富资源。比如在农业方面,学校与联邦政府、省政府、企业界等广泛合作,建立了食品营养、疾病预防等科研中心,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学校的科研经费大幅增长,1993年只有8500万加元,到2003—2005年度达到41000万加元。③加强科研工作。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我非常强调提高该校的科研水平。1994年,学校设立了以研究为核心的跨院系项目,对研究计划定期进行评定,保证这些计划能够或超过加拿大国内或国际上的优秀标准。在提前实现投入10亿加元资金的目标后,学校制定了到2005年为止,累计在研究方面投入20亿加元资金的目标。而且,学校还计划到2003年之前,得到“三委员会”(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加拿大健康卫生研究委员会、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委员会)拨款排名分别达到2、4、4。除此之外,学校积极促进合作性和跨学科的研究活动,如纳米技术国家研究所集中了全校范围的各类研究人才,包括工程、医学与牙医、药剂与制药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小组,该所目前已经在加拿大纳米技术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计划在2007年前成为举世公认的居全球前5位的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之一。④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非常注重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目前已经与5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200多个合作项目,中国、日本、墨西哥、欧洲等国都是该校非常重视的合作伙伴,我本人两个任期内曾31次访问中国。另外,学校师资队伍的构成、学生的来源也体现了国际化特点,教授从世界各地选聘,如商学院70%教师来自不同国家;同时,每年有来自100个不同国家的1500多名学生来学校就读,外国留学生分别占到本科生和研究生总数的13%和30%,目前,学校正在通过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经济支持的做法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当然,以上措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如更新师资所补充的优秀人才可以争取到充足的科研经费,加强科研实力,而科研实力增强之后会得到企业界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支持;而更新师资的同时国际化程度也随之提高。

今年6月份,我两届任期已满,我在提交校长委任委员会的报告中为选聘阿尔伯塔大学新任校长开出了一份能力素质清单,现就以这份清单作为本文结语:①领导能力——广阔的愿景:致力于提高包括当地、本省、国家和国际社会所有人的素质,并通过提高教学、研究和社区服务的质量从而提高服务水准,实现上述目标。②团队建设——赋予常务副校长及其他副校长相应的职权和责任。③立即行动——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关注关键成功指标。④集中精力实现战略目标需要:选择做好一小部分事情、善于合作。⑤具有全球视野。⑥公牛品质:适应性强、镇定、坚持不懈、乐观通达。⑦能与各个阶层的各类人物融洽相处。⑧经验能够举一反三。⑨善于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取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