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工业设计系目前有两个专业: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的主要课程重合,又有些不同。虽然是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所提,这些建议大部分也适合于艺术设计。
2010级工业设计主要来自第一批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从第一年接受了部分美术和设计基础课程,但实际上并没有很牢固。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没有过美术学习经历,只能依样画葫芦,完成作业。而美术基础却是需要时间来反复磨砺的。而由于美术基础课会占用大量时间,科学技术类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则被大大简化。这对后续的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选择专业的过程当中,又有不少学生从两个工学试验班甚至医学、农学转过来。这部分同学是没有美术基础的。他们往往是在大二、大三甚至大四修读本该大一完成的美术基础课。这就导致整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是被颠倒执行的。虽然从结果来看,学生修读完了所有学科的课程,但效果却与制定培养方案的初衷向违背。
艺术设计的学生原就是艺术生,美术积淀比较多,而在一些技术方面非常薄弱。原本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在一起上课交流的目的即是优势互补。但实际上互补并不充分,尤其是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艺术和科技的能力都不突出。而与其他专业的交流,尤其是与计算机学院其他专业的交流,亦非常有限。
近年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有了更多元化的趋势。做产品设计的人少了,而做信息服务、软件交互设计、网页设计等新方向的人多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实际上是一个选择性很小的套餐,而不是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那样的模块化培养方案——就像自选餐。可选择不多的原因是工业设计系的课程非常少,而进一步的原因是教师数量太少,再进一步的原因是年轻教师的待遇太差。
工业设计的教师队伍人数不多。很多课程我们需要依赖外聘的老师,来自中国美院或者城市学院。仅有的教师也因为科研项目或者自己的业务经常出差,课程教学工作无法做到与学生充分交流,甚至有课程停上甚至研究生代讲的问题。这也导致了课程计划没能有效开展,甚至一些课程根本没有教学计划。没有执行课程计划,导致效率低下,不能保证教学目标达成,最终的损失还是要学生来承担。
工业设计的教育需要额外的硬件设施,就像计算机专业需要机房和电脑一样。各校办工业设计系,必备的有画室、摄影室、模型工坊。而这些工业设计系目前都没有,我们仅有几间刚刚够用的教室,(每个年级一间)而且硬件设施非常匮乏,投影仪坏了一年多没有修。设施缺乏导致很多课程,如立体造型、色彩构成,都无法开展。学生有一些好的想法,比如一些立体的造型,或者想把设计做成模型测试效果,都是非常困难的。艺术设计的学生学费比普通学生高一倍,但却没有得到相称的教学资源。
学院的四个专业中,其它三个基本上都是计算机类衍生的,管理和评价方法相似。但工业设计系的情况几乎完全不同,我们很少有计算机课,我们大部分课程属于课堂交流、工作坊形式的。而学院在统计课程评价的时候,经常忽略这一点。比如课程调查问卷,很多项是不符合工业设计特点的。像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教材的技术权威性等等。由于只有工业设计系在紫金港校区,学院的很多工作会忽略工业设计系,比如年级大会的主题基本都是与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少有提及工业设计。
当前教学工作中,大量政治化和商业化因素在入侵。比如市政府办的创意杭州与我们的一些课程直接捆绑。还有一些企业的设计竞赛或活动,直接植入到课程里面。还有老师会将自己与某些公司的业务搬到课堂里面来,作为课程的课题作业。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但也有弊端。课程是有其专门的目的和安排的。很多精品课程的内容、课题选择、课时安排、教学目标,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严格控制的。而这些商业和政治活动的引入,将整个秩序都打破了,导致课程碎片化,教学目标偏离。
然后教学工作的监督评价情况。浙江大学对本科生教学工作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但这些并没有在工业设计系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落实。研究生代讲课、课程取消、到课率低等等情况才会普遍发生。如果学院在查课方面做得更到位,老师自然会更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反之,老师可能会更愿意去忙自己的事情,放任教学工作的荒废。
教学工作组织不力的一大后果是学生的自由化。很多工业设计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感觉课程可上可不上,内容也无法吸引他们,甚至令他们很失望。因此他们会选择开辟自己的道路,由自己决定要做什么事。我们有的同学经常离开学校好几个月,音讯全无,考试不能通过只能休学;还有人在宿舍整日做自己的绘画创作,课程很少参加;还有不少沉迷游戏,无法自拔……而上游对下游的情况非常不了解,缺少沟通是非常可怕的。
培养方案建议
模块化
针对信息媒体设计、设计管理、传统产品设计等设置可选模块。学生只要完成一个模块即可结业,而不必去修读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
去同质化
一些课程虽然名称不同,但却趋于同质化,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都是在讲CAD类软件使用。对这些课程进行合并精简,能够提高效率。
调整顺序
课程的先后关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计思维与表达课程,需要对设计已有比较多的认识才好开展,同时也需要CAD建模能力完成作业。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和工业设计史却都在这门课之后。
内容调整
建议课程中的电路原理、数字电路课程过于专业化,而缺少对设计整合的可用性,建议已其他课程替代,或者针对工业设计特点推出一门定制化课程。
软件工程课虽然是专业选修,但不在紫金港校区开课,10级几乎没有同学修读。建议在紫金港对工业设计开班,或者从培养方案中取消。
跨专业合作课程
与某个专业同学合上的课程。比如与数字媒体系的同学同上数字媒体设计,不同专业的同学结成一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合作。跨专业的合作有助于工业设计系的同学进行更深层次的互补,弥补当前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内部交流的不足。
教学工作建议
增加教师数量
教师数量少的弊病如下:
1. 课程数量少,缺乏选择,很多应该跟上时代的课程找不到老师来开
2. 由于课程难以安排,一些老师不得不担任自己不熟悉的课程,课程无法充分开展
3. 部分课程只能启用外聘教师,而外聘教师对浙大工业设计可能并不了解
而增加教师数量必须提高年轻教师的待遇,尊重本科生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课程监督有效化
目前学院的课程情况调查仅限于教务网的评价与纸质的调查问卷,而缺少实地的课上情况调查。
当前的现状是,在线点评和问卷并不能获得真实的情况,工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存在特殊性。到课率、老师的考勤都没有得到落实。
建议由专人进行各个课程的调查反馈工作。一方面监督课程的开展情况,一方面与学生互动沟通课程情况。
落实课程计划
每个课程都应当具有一个可执行的课程计划,不然无法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一点应当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去。
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也应当受到监督反馈。教学计划更改必须有合理原因,教学计划无法完成也应作出解释。
项目与课程分开
像创意杭州这样的项目虽然是锻炼的好机会,但也容易把课程搞得一团乱。应该尽量将两件事分开,在课程中做创意杭州的项目并不明智。一些企业的商业项目则更应当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愿参与,系里可以组织相应的工作坊,避免干扰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
一切应为课程服务,而非课程为项目服务。
教学资源建议
增加必要教室
包括:
1. 模型坊,配备操作台和切割打磨等工具
2. 摄影室,摄像器材和幕布、反光板、灯箱
3. 画室,绘画素材和模型,可与其他专业共用
4. 专业教室,每个班应当有一个教室,三个年级六个班,应该有六个专业教室,但现在只有三个,50个人挤在同一个教室
专业教室优化
包括:
1. 改善网络状况
这些情况曾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过,但都不了了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