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物质性

人的大脑和躯体都是有损耗的,因此懒便是人们的天性。不管如何勤奋的人,还是需要放松和休息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克制,可以削弱天性懒惰的控制力。但这毕竟是很难的。

人是物质的,靠物理化学反应运转。甚至我们的思维也受限制于神经元的结构。

小学的时候,很难认真地听完一堂课。眼睛和耳朵总是不断地被教室窗外的世界吸引。大概我们的感官和神经更擅长发觉周遭的风吹草动,而不是集中注意在一件东西上很长时间。

以人的睿智灵性,本是应该做很多有创造力的工作的。然而我们很多时候,缺喜欢一些看似重复无趣的工作。比如许多打字员和程序员会爱上敲打键盘的感觉,而厨师也会很享受在同一道菜上精益求精。大概我们还是有一种抵触,或畏惧新选项的本能。在做我们很熟悉的工作的时候,会得到一种确认感。

动物生来便能区分同类和异类。而人虽然有着万物一体的理想,而生性还是排外的。我们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去接受那些与我们有着完全不同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族群。

人的感情,爱与恨,大概也是被物质所暗中推动的。美狄亚为了心爱之人背叛祖国并杀死了弟弟,而后又杀死了她那移情别恋的丈夫,甚至没有放过自己的孩子。我们在爱一个人的时候,或者恨一个人的时候,头脑都是不甚清醒的。本能的原始冲动与后天的认知在共同运转,碰撞。既非毫无道理,却又匪夷所思。

我们歌颂始终如一,却听闻更多见异思迁。纵使强大的精神,也敌不过一点激素水平的变化或者脑回结构的特性。我们还是知道的,“一心一意”很难做到,更难保持一辈子。但正因如此,它才会是一种闪耀夺目的追求,才会一直一直战斗下去。

未来的人工智能也许能够解决所有人类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它们永远不会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因为我们始终是产生在不同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用少数总线连接的高密度计算核心,与高度互联的神经网络,相去甚远。机器越来越复杂,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了解集成电路和程序代码是如何运作的。而对于我们自己,则更是从未真正了解过。

所谓的贤者,就是引导世人脱离物质困囿,以意识主宰自我的人吧。从孔子到佛陀,虽然道不同,本质却是类似的。

圣人的出现总是意外。人的最终方向,是了解自己的物质性,和它一起生活和战斗下去。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摒弃,像时钟一样存在。


📅

📁

🏷️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