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一扇门。
或许小时候唯一比较长远的计划就是上学。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为止。少年生活很平淡,因为身边的人都同样艰难。因为习惯了,因为这个环境中的所有人都一样。乡村生活只需要把想象留在村子就够了,只需要考虑到今天和明天,不必想得太多。当生活自给自足,自己种粮食和蔬菜,住在自己的小房子里,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吃饭,人特别容易知足而不会忧虑。
生活总会发生变故,想要维持那种平静的生活越来越难。高考不是最难的一次考验。在我踏进大学校门之后,才发现乡村之外的世界更加危机四伏——这危机更多来自心里。进入大学的经济压力慢慢变成了心理负担,这种压力也蔓延到了整个家庭。作为父母,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学上,也希望孩子能自信。爸爸妈妈一直在辛劳工作,而这带给我更大的压力。我期望的是能够完成学业尽快找到工作,为父母不久就能免于劳累。更希望即便现在他们也不要太劳累,然而我没有能力完全负担起自己的大学生活。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令人分外沮丧。
大学生活之初充满了矛盾。生活拮据使我与身边同学的生活格格不入。大学生都喜欢聚会,而这是让我最尴尬的。有些人都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窘迫境遇,我就慢慢变成这样。掩饰是环境的产物,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隐藏秘密而非开诚布公。总是在心里暗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久而久之自信心和热情减损,也难以融入其他同学的圈子。人际关系难以展开,生活就更加困难。缺少交流,朋友也就少了很多。在一些团体活动中,无所适从。
年龄增长带来的压力也很大。作为成年人,在经济上不能自力更生令我十分惭愧。焦虑成为生活的基调,让很多事情变得手忙脚乱。时间让我增长了增长了知识,但知识积压在头脑里,没有用武之地。加上已经过了20岁,求学的信念不觉动摇了些。为兴趣而学更多了些现实的目标,理想渐去渐远。现实不断涌进心头,迷茫泛滥开来。
大学是一扇门,那一面的世界让我无力招架。
国家资助是一次机遇,将我从巨大的压力中解救。疲于应付生活困境的我,开始有精力去进行学业上的拓展。我可以暂时不再担心当年的学费,专注于学业上的问题。如果整个大学生活都在忙着赚学费,天天为生存而忧虑,可能就无法静下心来学到应该学的东西。国家资助移走了头顶的大石头,我的脚步也走得更快。除了本专业的学习,我还选学了很多不同专业的课程,丰富了自己。在大一末的时候,我选择了读一个我很喜欢的辅修专业。如果没有国家资助,现实不会允许我做这样的决定。选择的权利渐渐回到我的手中,我重新掌握了生活。
减少的不仅有生活上的负担,也有心理上的。告别“生活无着”状态,可以放松绷紧的神经,焦虑情绪也慢慢降温。安下心来,可以从容面对生活。在学习时我可以更加专注,耐心;也更愿意与人交往,融入环境。告别那种焦虑中度日如年的日子,告别灰色的心情,告别自怨自艾,告别心中没有希望的日子。难得的平静生活,我十分珍惜它。
国家资助的激励,让我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我在学业上的奋斗又有了动力,不能辜负国家的期望。原本只是为实现自己和家庭的愿望而来读大学,现在有了新的意义。填充了更多责任,我也更多地思考自己求学的目标,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在大学这短暂的两年以来,思考从来没有停滞过。现在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意义,坚持对理想的追求。
国家对贫困学生的扶助,让我相信社会公平是可以达到的目标。我愿意用自己的努力,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贡献。我的余生要为更多人的幸福而奋斗,而不止是自己一人一家。已经接受了如此多的帮助,唯有以帮助他人来回馈社会。
难以入眠的日子里,我想过很多。如果没有国家资助计划,我的生活现在会是什么样?
大家可能不会在意这诺大校园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朝来暮往,不会与别人交谈,也没有什么目的地。甚至,找不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一直盲目地游荡。有了住所,心却在漂泊,没有目的地的船永远靠不了岸。
这不是很可悲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期待帮助,却没有能获得。我是幸运的一个,有这么多人在帮助我。在国家资助的背后,是这个社会的成员们在默默支持,让援助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而我获得资助的同时,也接过了他们的期待与嘱托。我相信自己去不断追求理想,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就能对这世界有所回报。这是我将这些帮助回馈社会的方式,奉献与回馈让爱心的力量代代相传。对那些仍然身处不幸的人,我有了更深的感触。在我接受帮助的同时,我对他们同样负有责任。
父母之恩无以为报,暮年的双亲仍在辛苦工作也是我心理的酸楚。国家资助减少了父母的负担,他们不必再那样不顾辛劳地工作。在孝顺父母与完成学业之间,达到了两全。如果没有国家资助,这又要如何实现呢?
国家资助不仅帮助我完成学业,也使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体会。青春的年华短暂易逝,弥足珍贵。能够在这么多的帮助下,完成学业,使我心怀感激。这份帮助教我撑起责任,感恩父母,回馈社会。我成长了很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