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产生一些无法证实的错觉,开始很幸福,久了却会焦虑。盖棺定论之时,仿佛躯壳被抽空了,茫然。然而从始至终都未尝试去探知真相,等等等,最后还可以说“并不在意”或者“早就知道”这种话。诚实的莽撞,掩藏的谨慎,两扇门。人之间要是没有小心翼翼的试探和无所谓的羞耻心,会节省不少时间,也会失去一些乐趣。但深陷其中之时,或许感受不到什么乐趣吧。
写这种云里雾里的字句,也是一种虚荣。要宣扬自己有些秘密,又不告诉人,让人问,让人猜。真是无良。(《围城》里这样写的)
二十一二岁的时候,对青春有很多期待,不确定是一种美妙感觉。可以贪心地收割友情爱情温馨暧昧,抓住很多宝贵的东西,因为有足够多时间。直到开始失去那些时间,能抓住的就只有自己了。越是不平凡的感情,越容易在平淡冷清中锈废。于是我们现在都孑然一身。
这个年纪仿佛就是要被掠夺的。
有些否定被掠夺之物的价值,解救自己;另外一些与人斗与天争,要再夺回来,也是解救自己。有人成了圣者,有人变坏,有人无所适从。心里爱得死去活来,又要口诛笔伐之。真是可爱。
这是另一个人的故事了。
上学的时候,书读得太浅。没有假设过自己的人生也可能重蹈覆辙,落入俗套。现在已不想读了,《活着》是最后一本。
转变即是,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然后重新开始,重新失败。
2016年 2月 25日 |
评论
今天忽然觉得,“年轻”这个词好有趣。
轻,是轻盈,单薄。像一片羽毛,飘到哪里都好。年岁的增长还没有沉淀足够多的东西,抛下负担也很容易。回避纠结而得到快乐,放下责任就能潇洒。就像考试之前放天假,肆意玩耍。
年轻,是什么。
好多人会赞美年华,爱恨,纯真。每一天,爱与不爱,信与不信,留下或离开。有一天他们觉得疼,却找不到伤口。所站的地方变成了舞台,抓破袖子开始舞蹈。发生得很合理,也很诡异。总是在做一件事之后,才找到理由。然后,努力忧伤。
每个人都用柔美的文字,互相砍杀着。
有天路口的班车来了,我们等了好久。涌入的人早就忘了自己刚刚牵手的,拥抱的人,只顾着自己往前——到下一站,重新变成陌生人。冷漠会渐渐让人坚强,因为什么都不在意了。而生活总是折磨诚恳的人,他们承担了自己,和别人的过错。
年轻,是一个人上路。
有时候太轻的风筝会飞不起来,要在下面挂一颗石子。年轻缺少的东西,多是沉重的,坚持也好,勇气也好。
未知的明天让人,害怕得要哭出来。
晨曦照在桌上的时候,才发现黑夜过去好快。
2013年 7月 3日 |
评论
中午吃饭的时候遇到了书柳姐姐。
本来是谈起我刚刚送走小琛学姐,正在忧伤的情绪里。忽然沉默了一会儿,她说:“我和男朋友分手了。”
书柳姐姐和男朋友是高中时恋爱的,两个人异地相恋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突然的决定让人很诧异。其实原因也就是,她毕业后要出国,而男朋友毕业后要工作,两个人不能在一起。郁闷很久之后,终于爆发了争吵,好像没法回头了。
她说男朋友很爱很爱她,但总是说“我就是做不到”,没法照顾她,没法体贴她,没法关心她,没法迁就她。电话常常等不到,也没有人接。没有关心的话,想要的礼物。只是有时间等,一直等。
我说,小琛总是能读懂我的话没说出来的意思。当我说“要去吃饭吗”就代表我想她了,想一起去吃饭;当我说“专教里就我一个人”就代表说“小琛过来陪我吧”。我猜书柳学姐的男朋友说的话,意思应该是“我很想为你做这些,可就是做不到”,只是前面一半没有说。我们都太在意说的什么,而忘记了把那些很容易猜到的心思抓出来。
书柳姐姐好像心软了,毕竟两个人不是不相爱。她说大四的时候,男朋友会到上海实习,到时候就有机会在一起了。
我问她,“你们有没有想过结婚呢?”作为一个小结婚狂,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了,每次都会好奇地期待大家的答案。
书柳姐姐的眼睛忽然闪着光,“我想明年就结婚。”
其实两个人恋爱,到了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分手或者结婚,只是一瞬间转念。
2013年 7月 1日 |
评论
低血糖的一天,又飘荡到了晚上。在走进教室之前,阳光还能照亮我的脸。等从教室走出来,只看到一个个人,跳进夜的黑海里。
每次昏睡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是怪异的。回想起很多好似没有发生过的事。
年幼的我仰起头,圆圆的脸还不会假装表情。我说我要做一个厨师,盖一个漂亮的房子,还要在院子里种好多花和树。我说我年纪还小,长大了就会好。小时候的话真的很不可思议,突然觉得,那是我吗?还是我长大了,变了。
从上学开始,就再没有好好想过,自己真正觉得开心的事是什么。是考试又得到了不错的分数?是大人们夸我是个好孩子?是自己又重新计算了一个新的理想?只是越长大,就越孤单。曾经以为遇到了心上人就是最大幸福,曾经以为自由自在无牵挂就好,曾经以为在日子的磨砺中好好活才充实。但是越往前走,就越害怕。
是什么让我放弃了做一个厨师的愿望,不再想起漂亮的房子,花和树。是现代的价值观让一个平凡厨师不再幸福;是这个拥挤的城市里找不到一个角落搭我的小屋;是人们疲惫的眼睛让我心里的花树渐渐枯萎。我们喜欢听同样的音乐,吃同样的食物,在同样的时间堵在路上。悲伤时不懂表达,开心时不会感动。我们用来形容自己的词,只剩下好和不好。
是谁送我们来到大学,却忘记在毕业那天来接我们。是谁给我们梦想的种子,却忘记告诉我们它会不会发芽。
感谢深夜的守候,世界,晚安。
2013年 5月 28日 |
评论
年轻的时候,
你选择离开她,
不聪明的她,
不优雅的她,
任性地跑得好远,
寻找重要的梦想。
那么坚定地走了好远,
直到一场雨,一点点凉。
和故乡一样的鸟鸣,
忽然会悲伤。
你终于想起她,
那个会把饼干掰一半给你的人,
那个病床旁陪你整个夏天的人,
那个每一天放学都会等你的人,
那个总是担心你会饿肚子的人,
那个很努力做所有你喜欢的人,
那个从没有向你要求什么的人,
那个只是默默地送你走远的人。
你会翻开所有旧箱子,
找她为你求的护身符。
拨出重新找到的号码,
有那么多抱歉与感激,
却沉默很久没有说话。
她为何那么讨厌,
明明不喜欢长发,
却一直还留着它。
是怪你没来得及,
为她买一个辫花,
说一些甜蜜的话。
时光总是在提醒,
过去的为何不会过去。
世上好多你爱的人,
而那样爱你的,
或只有曾经那个。
给亲爱的倭瓜
2013年 5月 25日 |
评论
一
夏天的雨水 刚刚停住
你走过我站的走廊
脚步踏出水声
抬头相视的那瞬
让行走的匆匆 多一些慌张
微风随你飘走
留我一个人在陶醉里
无声地叹息
二
暖风吹散了孤寂 融化成温柔
蜷缩的心情在早晨的阳光里舒展
凌霄花从你的窗头 蔓到我的梦里
我们静静望着 微笑
我用手指在你额头
画一个圈
你闭上双眼
脸被羞涩染红
三
夕阳把影子推得好远
两个人浸在昏黄里 说不出话
望着你金色的脸颊
脚只是抬起 放下
任你傍着臂弯 抓得很紧
你的眼神望着我
好像有那么多要告诉我 却什么也未说
又靠在我的肩头 抓得更紧
四
空空的广场上
只剩下你 和我
还有那总等不来的巴士
今天来得特别早
手搭在你肩头
望着你眼眶里那滴 慢慢凝结
盘起的头发 被风吹乱
五
雨夜的叮咚 敲打着
假寐终还是要醒来 坐起
人在灯下落泪
心在窗外淋水
找一只老旧信封 展平折痕
想寄给过去 只言片语
若有什么能承载
请一定 带我走
2013年 4月 24日 |
评论
这一篇,写给另一位挚友。纪念年轻的勇气,无知无畏。
记得初次见面,我就感觉到,我们应当是同样的人。怀着对世界的憧憬与质问,从来不会轻易相信。因为珍视自我,而无法甘心平凡。来到大学找一个梦想,却发现什么也没有。所有宝贵的东西,都要自己营造。
我会把画板丢到一边,跑去做自己的机器人。你会去尝试很多新奇的事,环保,急救,做志愿者。我们不是不喜欢设计学呀,只是怀有一点希望。希望一生的路,更多自己选择。
年少无知是最难得,可以把握自己,一起否定世界的观点。我们争论很多问题,仿佛总是关于自我的意义。我们走过那么多地方,你会看来往的人,而我只关心风景。青春让不同的人,思考相同的问题。
那一次雨中,你我困在博物馆,待过好久。聊了很多,也许不算多。我们都是没有梦想的人,没有一件一定要做的事。但愿望是存在的啊,比任何人都强。或许是自由无拘,或许是寻求改变,或许只是向现在这样,无目的地否定。可能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的自我,虽然已经如此接近。
但是呀,我们终究还是不同,我没有你那样勇敢。
你我都看到了现实与自我无法相容的真相。大学给我们的梦早就过了保质期。你走了,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归宿,为实现自由。或许此刻你在某个画展上找到了新的启发,欣喜若狂。而我,依旧留在原地。在等待中放弃一些自我,只为濒死的愿望能短暂存活。
你寻找自由的路一定不平坦吧。你会遇到那么多挫折,却不必与谁说。迷失的思考,追寻中受伤,生活的磨难,还有很多误解。这些,都算不得什么。路上那么多风景,有趣的事情,是他们无法体会。我一直能看到,你离我们的自由越来越近,那是最最重要的。
我一直希望像你一样,那么勇敢。我有一天,也会踏上你走过的路,站在自由的顶端。
给亲爱的卓凡
2013年 3月 14日 |
评论
20岁是个坎儿,
不再如18岁那样充满活力,
不再如16岁那样飞快成长,
不再如14岁那样天真果敢,
不再如12岁那样无知无畏,
不再如10岁那样知足长乐
20岁是个坎儿,
开始感伤岁月,
开始审视自我,
开始陷入迷惘,
开始承受压力,
开始担负责任
20岁是个坎儿,
知道了父母是多么辛劳,
知道了朋友是多么珍贵,
知道了爱情是多么深奥,
知道了世道是多么无常,
知道了自己是多么渺小
岁月带走了青春和梦想,
时光偷走了珍贵的东西
小小的脑壳装下满满的回忆和问号,
这四分之一的人生,
留下了怎样的意义?
让时间来验证吧!
——献给我的20岁
2012年 10月 17日 |
评论
大学是一扇门。
或许小时候唯一比较长远的计划就是上学。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为止。少年生活很平淡,因为身边的人都同样艰难。因为习惯了,因为这个环境中的所有人都一样。乡村生活只需要把想象留在村子就够了,只需要考虑到今天和明天,不必想得太多。当生活自给自足,自己种粮食和蔬菜,住在自己的小房子里,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吃饭,人特别容易知足而不会忧虑。
生活总会发生变故,想要维持那种平静的生活越来越难。高考不是最难的一次考验。在我踏进大学校门之后,才发现乡村之外的世界更加危机四伏——这危机更多来自心里。进入大学的经济压力慢慢变成了心理负担,这种压力也蔓延到了整个家庭。作为父母,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学上,也希望孩子能自信。爸爸妈妈一直在辛劳工作,而这带给我更大的压力。我期望的是能够完成学业尽快找到工作,为父母不久就能免于劳累。更希望即便现在他们也不要太劳累,然而我没有能力完全负担起自己的大学生活。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令人分外沮丧。
大学生活之初充满了矛盾。生活拮据使我与身边同学的生活格格不入。大学生都喜欢聚会,而这是让我最尴尬的。有些人都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窘迫境遇,我就慢慢变成这样。掩饰是环境的产物,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隐藏秘密而非开诚布公。总是在心里暗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久而久之自信心和热情减损,也难以融入其他同学的圈子。人际关系难以展开,生活就更加困难。缺少交流,朋友也就少了很多。在一些团体活动中,无所适从。
年龄增长带来的压力也很大。作为成年人,在经济上不能自力更生令我十分惭愧。焦虑成为生活的基调,让很多事情变得手忙脚乱。时间让我增长了增长了知识,但知识积压在头脑里,没有用武之地。加上已经过了20岁,求学的信念不觉动摇了些。为兴趣而学更多了些现实的目标,理想渐去渐远。现实不断涌进心头,迷茫泛滥开来。
大学是一扇门,那一面的世界让我无力招架。
国家资助是一次机遇,将我从巨大的压力中解救。疲于应付生活困境的我,开始有精力去进行学业上的拓展。我可以暂时不再担心当年的学费,专注于学业上的问题。如果整个大学生活都在忙着赚学费,天天为生存而忧虑,可能就无法静下心来学到应该学的东西。国家资助移走了头顶的大石头,我的脚步也走得更快。除了本专业的学习,我还选学了很多不同专业的课程,丰富了自己。在大一末的时候,我选择了读一个我很喜欢的辅修专业。如果没有国家资助,现实不会允许我做这样的决定。选择的权利渐渐回到我的手中,我重新掌握了生活。
减少的不仅有生活上的负担,也有心理上的。告别“生活无着”状态,可以放松绷紧的神经,焦虑情绪也慢慢降温。安下心来,可以从容面对生活。在学习时我可以更加专注,耐心;也更愿意与人交往,融入环境。告别那种焦虑中度日如年的日子,告别灰色的心情,告别自怨自艾,告别心中没有希望的日子。难得的平静生活,我十分珍惜它。
国家资助的激励,让我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我在学业上的奋斗又有了动力,不能辜负国家的期望。原本只是为实现自己和家庭的愿望而来读大学,现在有了新的意义。填充了更多责任,我也更多地思考自己求学的目标,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在大学这短暂的两年以来,思考从来没有停滞过。现在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意义,坚持对理想的追求。
国家对贫困学生的扶助,让我相信社会公平是可以达到的目标。我愿意用自己的努力,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贡献。我的余生要为更多人的幸福而奋斗,而不止是自己一人一家。已经接受了如此多的帮助,唯有以帮助他人来回馈社会。
难以入眠的日子里,我想过很多。如果没有国家资助计划,我的生活现在会是什么样?
大家可能不会在意这诺大校园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朝来暮往,不会与别人交谈,也没有什么目的地。甚至,找不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一直盲目地游荡。有了住所,心却在漂泊,没有目的地的船永远靠不了岸。
这不是很可悲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期待帮助,却没有能获得。我是幸运的一个,有这么多人在帮助我。在国家资助的背后,是这个社会的成员们在默默支持,让援助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而我获得资助的同时,也接过了他们的期待与嘱托。我相信自己去不断追求理想,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就能对这世界有所回报。这是我将这些帮助回馈社会的方式,奉献与回馈让爱心的力量代代相传。对那些仍然身处不幸的人,我有了更深的感触。在我接受帮助的同时,我对他们同样负有责任。
父母之恩无以为报,暮年的双亲仍在辛苦工作也是我心理的酸楚。国家资助减少了父母的负担,他们不必再那样不顾辛劳地工作。在孝顺父母与完成学业之间,达到了两全。如果没有国家资助,这又要如何实现呢?
国家资助不仅帮助我完成学业,也使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体会。青春的年华短暂易逝,弥足珍贵。能够在这么多的帮助下,完成学业,使我心怀感激。这份帮助教我撑起责任,感恩父母,回馈社会。我成长了很多。
2012年 10月 11日 |
评论
故乡,只是小小的村子
小时候,世界不过是从这一头
跑到那一头
俊俏的少年,脏兮兮的娃娃
在槐花的季节追逐
好像忘了时间在一点一点流
等下一次树染成霜白
你我 在哪里
离开的孩子,在外乡长大
多了陌生气息
再记不起槐花的味道
听到故乡的口音
一时间竟不会回话
只有老人
还会用手比划
我们是如何,一点点长大
二零一零年六月中
2012年 1月 27日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