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别

理想达到,青春不保。
自由情义,何为重要。
人行世道,殊途千条。
非是无缘,生而背道。
登高远眺,空落寂寥。
无失无得,何必怨抱。

自定义名字空间及别名

名字空间的作用

名字空间可以理解为类似C++,Java的命名空间。名字空间能够对维基页面进行组织,划分页面的本质属性或者内容区分。这比页面分类更加显著,从名字便可以判断。名字空间还能够避免重名,如维基百科的“维基百科:首页”和“首页”就是不同的,一个是站点的首页,一个是名为“首页”的词条。

名字空间的原理

每一个名字空间都有自己唯一的ID,ID是不会变更的。这个ID是页面的属性,将页面绑定在这个名字空间内。而ID对应的名字空间的名字,则可以变化更改。若新建的名字空间与原来曾有的名字空间同名,并不会令那些页面转移到新名字空间下。就像一个人可以改自己的名字,但这个人的本质不变;当然,其他重名的人,也不是这个人。

名字空间具有名字和别名,就像一个人会有好几个名字。名字是默认显示的,而别名会链接到名字。别名让同一个名字空间具有多种书写方式,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首先如果你输入WP别名,会比输入Wikipedia更快,简写有时很有效;其次,可以避免混淆,误把近义词当作名字空间,结果没产生任何实际效果;还有就是本地化,中文用户可能更喜欢输入“分类:”“维基百科:”而不是“Category:”“Wikipedia:”。

MediaWiki具有一系列系统名字空间,比如主名字空间,帮助,项目,分类,模板,特殊及相应的讨论等等。这些名字空间不可更改。它们占据了0-99的名字空间ID,虽然并未全用。因此我们只能使用100以后的名字空间。

自定义名字空间

和大多数设置一样,自定义名字空间需要在LocalSettings.php里面完成。因此第一步就是打开站点的LocalSetting.php文件。

自定义设置一般都会写在配置文件的末尾,以免和系统默认设置混淆。加一段注释,如#Namespace Setting,会让配置文件更加清晰。

名字空间ID是整数,为了避免大意出错,通常会设置一个常量。因为一般会将名字空间和相应的讨论页名字空间定义在一起,所以它们总是成对出现。使用NS_前缀可以清晰地表达这个常量是一个名字空间ID。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define("NS_FOOL", 100);
define("NS_FOOL_TALK", 101);

然后就可以自定义新的名字空间了。

$wgExtraNamespaces[NS_FOOL] = "Fool";
$wgExtraNamespaces[NS_FOOL_TALK] = "Fool_talk";

如果你想要将这些名字空间设置为内容名字空间:

$wgContentNamespaces = array( NS_MAIN, NS_HELP, NS_FOOL, NS_TALK );

*这里的常量都代表着一个数字,NS_MAIN是0,NS_FOOL是100。
*内容名字空间和主名字空间本质相同,也会出现在主名字空间的搜索结果中。

这样,我们就为一对名字空间赋予了名字。以后在这些名字空间下创建的页面,会自动被归入相应的ID下。当名字空间的名字被修改后,那些页面也会随着变化。

最后,让我们来为它们添加别名。一个名字空间可以拥有无数多的别名,无论英文,中文还是保定话。

如果你只想设置一两个名字空间别名:

$wgNamespaceAliases['F'] = NS_FOOL;
$wgNamespaceAliases['F_talk'] = NS_FOOL_TALK;

如果你想设置一大堆名字空间别名:

$wgNamespaceAliases = array(
        'F' => NS_FOOL,
        '笨蛋' => NS_FOOL,
        '二傻' => NS_FOOL
    );

好了,现在维基站点就能够使用这些名字空间了,用名字和别名都可以。

《Code Rush》(奔腾的代码)

[MV] 年少无知

黄贯中:年少无知

如果 命运能选择

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潇洒

如果 活着能坦白

旧日所相信价值不必接受时代的糟蹋

 

年少多好 顽劣多好

不甘安於封建制度里

迷信上街真理会达到

旗帜高举 群众声讨

不惜牺牲一切去上诉

权贵的想法太俗套

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

只可惜生命是必须妥协

 

年少多好 贫困多好

一蚊积蓄足以快乐到

廉价结他抒发我暴躁

财富得到 年岁不保

捐输不必讲究有回报

人世间总会有异数

只可惜生活是一声发泄

只可惜生命是一声抱歉 怕追到

 

如果 命运能选择

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潇洒

如果 活着能坦白

旧日所相信价值不必接受时代的糟蹋

 

年少多好 朋友多好

一番争执不会有被告

游戏竞争不会记入脑

年岁增长 无法修补

青春的诗总会老 时间多恐怖

如果 命运能选择

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无用困惑

如果 活着能坦白

旧日所相信价值今天发现还未老

如果 命运能演习

现实中不致接纳一生每步残酷抉择

留守 过去的想法

我会否好像这样生於世上无目的鞭挞

年糕

image

装上轮子

image

为何对统一身份认证说不

当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站点,用户开始要注册大量的账户,记忆繁杂的用户名和密码。另一种局部的现象是,一个网站由多个子站点构成,各个独立的子站点需要对用户的需求提供统一的完善的服务。

于是,统一身份认证渐渐成为被广泛认同的解决方案。用户只需注册一次,便能用这个身份登录不同站点。各个站点通过共享用户信息,实现更一致更优秀的用户体验。

有人问我为什么ZJUBOT并未采用统一身份认证,用户访问问答、论坛和维基需要使用不同的帐号。我的回答是,为了避免某些问题。

统一身份认证确实是个有意义的创新,但它并非是万试灵药。我们不得不面对它本身带来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隐私泄露。每个站点的功能属性是不同的,问答网站、维基站点、在线论坛、网络博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用户希望自己在网络博客上是实名的。他会在那里与很多认识的人分享东西,包含很多现实中的信息。而在论坛里,他不得不与很多不认识的人遭遇。他更愿意匿名,保护自己的隐私。然而统一身份认证将导致你在不同站点间的信息直接互相传递,这增加了隐私外泄的风险。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些站点隐私保护程度的差异,规避这种风险。

其次是管理的难度。在Mediawiki站点,我们通常不允许一个真实用户注册多个用户账户。我们必须警惕每个用户账户的身份,防止破坏者通过傀儡账户持续破坏。然而对于论坛来说,一个人拥有多个账户不是什么坏事,与人交流有时不得不采用其他身份。对于官方博客,可能只有少数成员有操作权限,并且使用真名。而一个问答网站,则可能允许匿名用户使用。统一身份认证带来的麻烦是,如果管理员需要用封禁的方式防控破坏,那么他就不得不让其他站点受到同样严格的限制。

对用户来说,统一身份认证虽然带来了使用的便利,却带来了不小的风险。当所有信息都被挂钩,现实中的人在网络上也很容易被定位。就像很多大学的论坛,用户注册使用学号的统一身份认证——我在论坛里发了一些有些激进的言论,第二天就被老师约去喝茶。

这种便利不是无偿的,统一身份认证也不单纯是一个使用方式的改变。虚拟身份如何得到保护,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是我们应当思考的。

多语言维基

多语言维基的实现,有三种方式。他们的架构及运作原理有很大差异。

多语言站点

为每种语言建立一个维基站点。这些站点具有独立的数据库和维基软件,可以看作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网站。

它们通过二级域名,或目录进行区分,如 http://zh.wikibooks.org/ ,http://wikibooks.org/zh/ 。这样能够明显的看出站点之间的独立性。

多语言站点之间通过跨语言链接映射对应页面。这通常要由人工完成,也可以由机器人辅助添加。

优点:

  • 各语言站点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拥有更大的自由,独立进行维护改进,建立特有的方针指引
  • 用户浏览方便,单一站点能够在各方面进行本地化,如模板、界面、操作方式
  • 内容之间不具有强制的对应关系,适合发展本地化内容

缺点:

  • 占用更多资源,如数据库、存储空间、服务器负担
  • 维护难度大,需要管理更多站点,问题更多,需要更多人手参与工作
  • 内容发展不均衡,各语言之间难以同步发展

适用于那些用户量巨大,且各种语言都有,内容差异性大,且更新迅速的维基网站。如维基百科、openSUSE。

多语言子页面

在唯一的维基站点上,建立以英语,或者本地语言为主的内容页面。然后为每个页面建立多语言子页面,如 http://wiki.zju.edu.cn/浙江大学/en/ 。

优点:

  • 占用资源少,结构紧凑
  • 易于管理,工作量小
  • 内容易于同步,避免分化问题

缺点:

  • 浏览不方便,默认肯定要以英语(或某种语言)为主,为非英语用户阅读带来困难
  • 管理过于集中,如模板、社区规则、功能等,不易于根据本地化特征进行灵活控制
  • 造成一种语言独大的局面,其他语言受主要语言的把持

适用于那些用户较少,内容比较固定,以某一种语言(如英语)为主要源头的小型维基网站。如Blender Wiki。

多语言共存

即在一个站点上同时存在各种语言的页面,它们之间通过名称的差异区别,都是主页面。

如:Wikibooks,维基教科书;IBM,IBM (中文)。

优点:

  • 简单有效
  • 利于融合

缺点:

  • 不利于本地化
  • 结构杂乱
  • 主流语言主导

适用于那些以单一语言为主,但少量页面供多语言浏览的维基网站。如维基解密。

反差

这两天我想了想Arron事件为什么国内外反应差这么多,一个原因是中国目前主流意识是在加强版权的阶段,而国外则是已经发现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有问题了;另外一个就是国内对被审核已经习惯了,对信息自由没有很切身的体会。—— Coiby

Aaron Swartz今年26岁,只比我大五岁。但他十年前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我现在能企及的。
Aaron Swartz是Creative Commons的发起人之一。那时他已经意识到本应为世人共有的知识文献,却被少数罪恶的看守严密看管,借以收取高额的使用费用。
2010 年,Aaron Swartz创建了反对审查互联网的DemandProgress.org。2011年7月19日,他因数字偷窃而被捕,被控从在线学术期刊系统 JSTOR下载了480万篇学术论文。Aaron Swartz利用外置硬盘通过物理接触的方式从MIT内网运行脚本下载JSTOR论文。消息称JSTOR并无意起诉Aaron Swartz,但美国联邦检察官坚持要起诉Aaron Swartz。Aaron Swartz于2012年9月24日出席法庭听证会但拒绝认罪。
26岁这年,他自杀了。只有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他所做的事,比好多长寿的人一生还多。
那些死亡的人不是失败者,真正的失败者是那些还活着却失去了反抗精神的人。——鹤仙人

明明就是一个贼,无论他以前做过什么。反抗网络审查,也不能掩盖他盗窃的事实。——流莹

他获取只是学术论文。——鹤仙人

别人的成果怎么就是共享的了?这就像开源世界的一些人认为商业软件闭源收费是种罪过一样。——流莹

学术论文背后的成果是谁资助的?学术成果难道不是属于全人类?
许多学术论文的成果都来自zf资助,来自tax,但普通人却还要通过向出版商付费获取这些…
而且向学术期刊投稿有稿费吗…——meo_meo

即便是牛顿的三大定律,也是人类的共有财富。我只是说知识应该给每个人平等获取的机会。
就学术研究而言,他们都已经发布到期刊上,为世人共享。我们才能在前人基础上继续研究。
实际上我谈的是一个知识共享的问题,而你说的是著作版权的问题。
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多为知识自由多做一些事情。
在他一生中做过许多事情,这一次或许是个错误,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是网络技术标准,编程方法,还是知识共享协议。
逝者已矣,请给他一点尊敬。——鹤仙人

到底是他错了,还是制度错了,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
或许他用错误的方式,做着正确的事情。——鹤仙人

即使是学术论文也只是一种运行模式而已。每个人想无偿地获得东西是不可能的。除了这流动不息的空气,我想不出有什么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东西。即使标榜如此,实际也完全不一样。——faultmee

看来是挖了个不小的坑,不过多探讨一些这样的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鹤仙人

个人认为,哪些东西应该是public的,哪些不应该是,是社会形态决定的。相关的体系比如专利、著作是人类文明进步到目前的基石,有它存在的价值意义。
当然,事物是发展的,激进的做法会引起反思,挺是好的。我想可以做的是,在现有的稳定体制下,做些启发性的工作。
reddit不就是一个革新么?——BIAOBIAO齐

这家伙还是很厉害的,去年这个时候崇拜他。他不仅参与了CC制定, 还写了web.py,参与了Markdown和Rss的制定,搞了reddit。而且去年他参与发起的SOPA真心让我觉得澎湃,某种程度上也突然让我对开源的兴趣大增。
我不对他窃取学术论文发表意见,因为这件事情他基本上丧失了所有自由,最后崩溃自杀,我觉得需要鄙视下美帝的种种。——Daniel黑头

linux爱好者的理想主义气质暴露无遗。。。。。。。
同学们,你办个杂志,招了批人,工资从哪来?别人投了稿要审稿,钱从哪来?没钱不审稿,谈什么优秀论文。一个期刊会议里垃圾如云,你的优秀研究成果有人能看到?
学术期刊根本就卖不出去几本,又不是畅销书,你想要靠这几本回本,便宜的了有鬼了。
所以订阅价格才如此高昂(但其实作者主页都下得到的,如果你真的是看过论文的话应该知道)
现在审稿基本都是不收审稿费的,如果要收你审稿费的话,诸位又要说了,科研成果就是应该分享给全世界的,你这个无耻之徒居然用高昂的审稿费阻止我向世界分享我的成果,难道我没钱,我就不能科研了?我必须把你打倒——CO

又有新的声音加入进来了。
不过曾看过一些生命科学的杂志,据说还是挺有名的。他们就是投稿人付费发表,而读者可以在网站上获取免费的内容。因此,公有模式并非是不存在的,也并非是不现实的。
这 更是一个环境产生的问题,在中国,这个领域还处于刚刚开化的时期;而在国外,新的模式和理念已经成长起来了。就像维基百科,维基物种,或是新的维基数据, 这些共有领域的知识媒体并非新的创意。只是因为在中国这个环境下,大家只能想到以商业方式获利。而这种分享模式缺乏生存的土壤。
archive.org不就是个例子吗?还有古腾堡计划。他们成功了,证明这件事并非是一场空谈。只是在中国,我们还缺少条件,比如法律、制度、市场、社会意识。——鹤仙人

但是你不能要求所有的杂志期刊都弄成所谓的分享模式。所谓的分享模式在国外也是主流?我看不见得。他的存在在激励像lz你这样的支持者外,同时必然也会打击部分人的积极性。
你说的维基XX,靠的也都是志愿模式,所谓的共有模式说白了都是志愿。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认同这样的价值观。
而且分享模式就一定是好的吗?当然我不否认他的优点,但是如果所有的期刊、杂志都以这种模式,我觉得简直是灾难,不仅仅是对杂志本身,也是对读者。归根到底,做什么事,必须先保证不能断人食粮——流莹

就像杭州的博物馆,超过90%都是免费供人参观的。他们并没有断谁的食量。
或许维基百科断了大英百科的食量,但这只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大英百科不能继续为世界提供更新更全,更容易获得的内容了。
知识,教育和医疗,这种公共性质的事业并不同于普通的商业活动。因为他们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所以很多国家会有免费的教育,免费的课本,免费的图书馆,免费的医疗。这不是一个断谁活路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事业。
新的思想难免造成冲击,有质疑和批评。但新的思想还在发展。——鹤仙人

审稿还审稿费呢,现在的论文,排版是作者自己排,审稿全是领域内专家“自愿”被抓来审,编辑部就做点啥事还搞 得天价许多大学都负担不起,发起抵制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原本以前学术交流不方便出版社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学术交流;而现在网络上的交换如此发达,而那 些 publisher 只是考虑自己的腰包而已,许多 publisher 现在在做的事情完全只是在阻碍交流而已。现在许多领域内的 Open Access 的学术期刊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这也是未来的趋势。
Aaron Swartz 的事情是个悲剧,jstor 都已经撤销了起诉,结果美国政府非要提起公诉,现在他的自杀引起了很大的风波,也算是引起更多的公众注意和讨论这些问题了。——pluskid

作者论文发表出来,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而已,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要分享。publisher 在这里到底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http://arxiv.org/ 现在许多学术论文发表之前(特别是在数学领域)都会直接传到 arXiv 上
http://jmlr.csail.mit.edu/ JMLR, 目前 Machine Learning 最好的期刊,Open Access,它的发起就是为了抵制当时封闭的 journal ( 8g 可以见这里: http://blog.pluskid.org/?p=842 )
http://www.plosbiology.org/ Bio 的 Open Access Journal
cost of knowledge: http://thecostofknowledge.com/  对于 Elsevier 的 protest ,建议读一下它页面上的 Statement of Purpose,可以对学术出版这行到底怎么回事有点了解——pluskid

确实如此 现状是在向着公开免费的方向进行的——瞎逛

在这场风波中,中枪的不只是journal,更有美国司法部,版权法案,社会意识,甚至美国国家制度。
这些问题现在有,原来也有。Aaron将它们从黑暗角落挖出来,公众才有了这样一个机会,重新思考这些问题。——鹤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