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维基的实现,有三种方式。他们的架构及运作原理有很大差异。
多语言站点
为每种语言建立一个维基站点。这些站点具有独立的数据库和维基软件,可以看作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网站。
它们通过二级域名,或目录进行区分,如 http://zh.wikibooks.org/ ,http://wikibooks.org/zh/ 。这样能够明显的看出站点之间的独立性。
多语言站点之间通过跨语言链接映射对应页面。这通常要由人工完成,也可以由机器人辅助添加。
优点:
- 各语言站点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拥有更大的自由,独立进行维护改进,建立特有的方针指引
- 用户浏览方便,单一站点能够在各方面进行本地化,如模板、界面、操作方式
- 内容之间不具有强制的对应关系,适合发展本地化内容
缺点:
- 占用更多资源,如数据库、存储空间、服务器负担
- 维护难度大,需要管理更多站点,问题更多,需要更多人手参与工作
- 内容发展不均衡,各语言之间难以同步发展
适用于那些用户量巨大,且各种语言都有,内容差异性大,且更新迅速的维基网站。如维基百科、openSUSE。
多语言子页面
在唯一的维基站点上,建立以英语,或者本地语言为主的内容页面。然后为每个页面建立多语言子页面,如 http://wiki.zju.edu.cn/浙江大学/en/ 。
优点:
- 占用资源少,结构紧凑
- 易于管理,工作量小
- 内容易于同步,避免分化问题
缺点:
- 浏览不方便,默认肯定要以英语(或某种语言)为主,为非英语用户阅读带来困难
- 管理过于集中,如模板、社区规则、功能等,不易于根据本地化特征进行灵活控制
- 造成一种语言独大的局面,其他语言受主要语言的把持
适用于那些用户较少,内容比较固定,以某一种语言(如英语)为主要源头的小型维基网站。如Blender Wiki。
多语言共存
即在一个站点上同时存在各种语言的页面,它们之间通过名称的差异区别,都是主页面。
如:Wikibooks,维基教科书;IBM,IBM (中文)。
优点:
- 简单有效
- 利于融合
缺点:
- 不利于本地化
- 结构杂乱
- 主流语言主导
适用于那些以单一语言为主,但少量页面供多语言浏览的维基网站。如维基解密。
发表回复